当前,传统的高校关工委工作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如何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既强化优势又确保中心,探索符合教育特点、具有时代特征和高校特色的关工委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是关工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新时期高校关工委工作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教育给高校关工委工作带来新课题
相对于传统教育,互联网+教育的结果,使大量教与学活动都在互联网平台进行,这就给高校传统的说教式德育教育模式带来了新挑战。高校关工委的老干部老教师由于年龄原因,大多对互联网+教育模式并不十分熟悉,如何利用互联网工具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是高校关工委面临的新课题。
2.新媒体的出现对高校关工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应用日益普及。由于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因此,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使用新媒体最频繁、最主要的群体,也是受其影响最深刻的群体。在这种新形势下,需要积极地探索利用新媒体,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对高校关工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高等教育改革给高校关工委工作带来新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选课制和学分制的实施带来的学生作息时间的变化和同班不同课的情况,造成了班级同学的彼此不熟悉,集体观念的淡薄和小团体思想的兴起。这些都给高校关工委工作带来新挑战。
二、构建关工委可持续发展工作格局重在创新
高校如何构建关工委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关工委工作长效机制?我们认为,应重在制度保障和工作创新上下功夫。
1.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1)选拔聘任机制。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着力解决新形势下关工委工作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把优秀老同志充实到各级关工委组织,吸收到骨干队伍中来。发动组织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既是老龄工作的延伸和拓展,也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上海理工大学早在2010年就确立了完善的校、院两级的关工委工作体系,把特邀党建组织员、老教授协会成员、教学督导团老教师、“爱心一对一”组织活动中的老同志、老干部及校院两级关工委成员等人员纳入到了关工委工作体系,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有效解决了关工委成员不足的局面。管理学院还把辅导员队伍中分管大学生党建和就业专项工作做的老师纳入队伍,以利于有效开展工作。管理学院关工委副主任、特邀党建组织员邱喜生老师,虽然已经年近七十,仍然坚持每天工作在学生教育管理第一线,十分让人敬佩和感动。
(2)学习培训制度。为参与关工委工作的老同志学习和了解社会实际创造条件,组织专家讲座、研讨交流、参观考察、骨干培训班等。如学校先后多次组织各级关工委成员到有关高校、街道与社区走访、调研、学习交流,大大提高了他们参与关工委工作的业务能力,实现老少“双收益、双提高、双发展”。
(3)考核激励和补贴制度。老同志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不是为了金钱、名位、职务等,而是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年轻一代深厚的关爱之情,并以此进一步实现晚年的人生价值。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连续五年召开“双先”表彰会,表彰关工委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设立关工委集体荣誉奖和个人荣誉奖等,都极大地鼓励了老同志参加关工委工作的积极性。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一种奉献,组织上对这种奉献除了给予精神鼓励外,还应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这既是一种鼓励,也是对他们价值的一种认可。
2.以观念创新为先导
观念创新是高校关工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先导。上海理工大学各级关工委,从人的全面发展高度来认识关工委工作,努力树立“三全”的工作观念。“三全”即,树立关工委工作不仅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德智体美劳并举的“全面发展观”;树立关工委工作要融入学校各个层面,贯彻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的“全程育人观”;树立关工委工作不仅要注重开发校内资源,而且要走出校门,构建立体化服务网络的“全方位育人观”。
3.以工作载体创新为基础
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关工委着力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内容,与各部门、二级院(系)通力合作、积极配合,结合学生成长特点,精心设计活动,通过开展丰富新颖、健康有益的教育活动吸引和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取得了显著成效。校关工委针对“困难学生”开展了“老少爱心一对一”系列活动,通过参观“一大会址”、“陈云故居”’、“钱学森图书馆”,举办座谈会、赠送优秀书籍等形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党员交流会,通过新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聆教诲、寄赠言等活动,使学生党员受到了一次次深刻教育。
4.以工作方法创新为关键
高校关工委工作要吸收和借鉴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大众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广泛运用于关工委工作的各个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知识的力量引导学生,以情感的力量感染学生,以人格的力量激励学生,善于从学生最关心,最热点的问题入手,循循善诱,循序渐进,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变“教育学生“为“引导学生”;变“强化教育”为“感化教育”;变“提出问题”为“解决问题”。强调关工委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5.以平台创新为抓手
要打破学校、行业、区域的界限,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培养的需求,邀请、组织社区、企业集团和行业中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参与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不断改善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上海理工大学先后邀请了长白街道、大桥街道等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为我校大学生开设《党需要青年、青年需要党》、《理想、人生与大学生》等专题讲座。同时,我校的离退休老干部和老教师也经常应邀前往各个社区居委为居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设了各类讲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6.以创建特色品牌项目为引导
结合本单位实际,整合资源,创特色、树品牌。
管理学院近年来以“党建引领青年学生成长”为主线,紧密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关工委的作用,经过不断总结和提炼,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品牌项目:以学生党建工作为核心,党建服务站、院级党校、沪江党建云APP以及工作室、党建项目为基本抓手,并将项目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了管理学院特有的品牌。
学院党建服务站
党建服务站于2013年11月建成启用,具有举办会议、开展活动、成果展示、图书借阅等诸多功能,是管理学院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基地、预备党员的考察基地、学生党员的教育基地和学生支部的活动基地。利用服务站,关工委老同志经常给学生开展党课、读书会等教育学习活动。
学院二级党校
学院院每年开设2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每期培训班有四次专题讲座,一次专题调研,一次与党内老同志交流的教学安排。关工委在党校教学中起的作用贯穿始终,除了与老同志交流外,第一讲固定由特邀党建组织员邱喜生老师进行授课,同时专题调研的对象也往往是具有模范先进性的老党员。
管理学院学生党建项目
为了积极推动学生党支部建设,2013年,学院党委以项目制形式鼓励各支部根据自身特点申报党建工作计划,已经连续举办四年,成为学生党建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在项目实施一开始,就得到了相关领导的重视,项目建设过程中,学院关工委参与了选拔、指导、评优等各个环节,成为推动学院学生党建项目完成的重要力量。在学校党建案例评比中连年获得最佳及优秀案例。
管理学院沪江党建云APP与“沪江党建云”工作室
“沪江党建云”是一款自行设计开发,功能齐全、实用便捷的党建类手机APP。自2013年开始,从学生党支部试运行,到成为学院学生党建平台,再到2015年成立“沪江党建云”工作室,经过几年的探索建设,实现了组织正规化和技术专业化。工作室以沪江党建云APP为平台,结合“沪江党课”微信公众号,作为学院党委、关工委与青年学生紧密联系的前沿阵地,逐渐成为适合当代青年学生特点的党建宣传阵地,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在学校党委组织部的关心指导下,“沪江党建云”APP作为典型案例报送,并分别以《党建遇上APP:上海理工大学推出“沪江党建云”移动应用平台》和《指尖上的党建——为服务增添羽翼让党建触手可及》为题被上海基层党建网、上海教卫党建网首页报道。
打造品牌活动,引导青年成长
学院关工委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注意发挥老同志的特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学生们欢迎的特色活动。
每年3月份,以全国“两会”召开为契机,精心设计组织 “两会学习”系列活动。邀请老干部、老教授、专家学者,通过专题报告会、读书交流会、专家访谈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关心国家发展、关注社会热点、稳定专业思想、提升学习动力,从而实现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政治认同教育。
近年来,学院逐渐形成了党委搭台,党委、关工委共同指导,党支部唱戏,青年学生受教育的良好局面,也荣获了多项市级奖励。
2011年,市委教卫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海市委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级本科生第二党支部)
2015年,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特色项目、课题研究优秀成果
2016年,市委教卫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级本科生第一党支部)
关心和教育好下一代的工作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千秋大业,任重而道远。而构建新常态下高校关工委可持续发展工作格局的实践与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
(供稿:管理学院关工委)